中国酒文化趣事你知多少,老酒收藏爱好者不可不知

  国酒的文化历史源远流长,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为我们留下了很多有趣的故事,大家千万不要小看这些小故事,它对我们了解中国酒的文化是有帮助的,喜欢酒的朋友能在欢声笑语中学到知识,不正是广大爱好酒所期盼的吗?

    趣事一:

  传说杜康在白水康家卫开了一个酒店。东晋“竹林七贤”中的名士刘伶,以饮酒闻名天下。一天,刘伶从这里路过,看见酒店门上贴着一幅对联:“猛虎一杯山中醉,蛟龙两盅海底眠”。横批:“不醉三年不要钱”。刘伶看了,不禁哈哈大笑,心想,我这个赫赫有名的海量酒仙,哪里的酒没吃过,从未见过这样夸海口的。且让我把你的酒统统喝干,看你还敢不敢狂?接着,刘伶进了酒店,杜康举杯相敬。谁知,三杯下肚,刘伶只觉天旋地转,果然醉倒了,跌跌撞撞地回家去,一醉三年。三年后,杜康到刘伶家要酒钱。家人说,刘伶已死去三年了。刘伶的妻子听到杜康来讨酒钱,又气又恨,上前一把揪往杜康,哭闹着要和杜康打人命官司。杜康笑道:“刘伶未死,是醉过去了。”他们到了墓地,打开棺材一看,刘伶醉意已消,慢慢苏醒过来。他睁开睡眼,伸开双臂,打了一个大呵欠,吹出一股喷鼻的酒香,得意地说:“好酒,真香啊!”这就是民间至今还流传的“杜康造酒醉刘伶”的故事。至今,在白水县大杨乡康家卫村杜康墓对岸,一小溪之隔,便是刘伶之墓,石砌而就。古代流传下来的《杜康造酒醉刘伶》一书中写道:“天下好酒数杜康,酒量最大数刘伶,……饮了杜康酒三盅,醉了刘伶三年整。”

  趣事二

  唐人李肇所撰《国史补》一书,对人类如何捕捉聪明伶俐的猿猴,有一段极精彩的记载.
  猿猴是十分机敏的动物,它们居于深山野林中,出没无常,很难捉到,经过细致的观察,人们发现猿猴“嗜酒”.于是,人们便在猿猴出没的地方,摆上香甜浓郁的美酒.猿猴闻香而至,先是在酒缸前流连不前,接着便小心翼翼地蘸酒吮尝.时间一久,终因经受不住美酒的诱惑,而畅饮起来,直到酩酊大醉而被人捉住.这种捕捉猿猴的方法并非中国独有,东南亚一带的群众和非洲的土著民族捕捉猿猴或大猩猩,也都采用类似的方法.
  猿猴不仅嗜酒,而且还会“造酒”,这在中国历史的典籍中都有记载.清代文人李调元在他的著述中有“琼州多猿.尝于石岩深处得猿酒,盖猿酒以稻米与百花所造,一百六轧有五六升许,味最辣,然极难得.”的记载;清代的一本笔记小说中也道:“粤西平乐等府,山中多猿,善采百花酿酒.樵子入山,得其巢穴者,其酒多至数百.饮之,香美异常,名曰猿酒.”无独有偶,早在明朝时期,这类猿猴“造”酒的传说就有过记载.明代文人李日华在他的著述中,也有过类似的记载:“黄山多猿猱,春夏采花果于石洼中,酝酿成酒,香气溢发,闻数百步”.
  趣事三
  史籍中有多处提到仪狄“作酒而美”、“始作酒醪”的记载.

  一种说法叫“仪狄作酒拨,杜康作秣酒”.由字面看,是讲他们在作不同的酒.“拨”,是一种糯米经过发酵加工而成的“酪糟儿”.性温软,其味甜,多座于江浙一带.现在的不少家庭中,仍自制醒糟儿.醋糟儿洁白细腻,稠状的糟糊可当主食,上面的清亮汁液颇近于酒.“林”,高梁的别称.杜康作林酒,指的是杜康造酒所使用的原料是高梁.由此看来,仪狄是黄酒的创始人,而杜康可能是高梁酒创始人.

  另一种说法是“酒之所兴,肇自上皇,成于仪狄”.意思是说,自上古三皇五帝的时候,就有各种各样的造酒的方法流行于民间,是仪狄将这些造酒的方法归纳总结起来,始之流传于后世的.
  看完以上三个趣事是不是觉得中国酒文化的博大精深,从故事里了解到,这些故事无不反应中国酒文化的特征,爱好酒的朋友一定要好好研究。
分享到: